单项选择题
1.1903年10月,在纽约举行的一次数学会议上,大家要求数学家科尔做学术报告。科尔走到黑板前,用粉笔写下一个算式,接着又进行长长的计算,得到结果以后,科尔回到自己的座位,听众席上掌声雷动。因为他这个不说话的报告,证明了某个数是合数,而该数200年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质数。尔后,有人问科尔:“为论证这一问题,你花了多长时间?”科尔回答:“三年里的全部星期天。”
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:
A.时间与成功
B.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
C.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
D.成就大事并不在于力量大小,而在于能坚持多久
2.能见度低于10公里时,可能既有干气溶胶的影响(导致霾的产生),也可能有雾滴的影响(导致轻雾)。霾和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,甚至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地方,可能雾和霾也会有所侧重。一般情况下,当雾和霾同时存在时,我国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出现浑浊现象,会被称为“雾霾” 现象。
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是:
A.干气溶胶粒子和雾滴都能影响能见度
B.雾和霾原本是自然界两种天气现象
C.没有干气溶胶粒子就无法形成霾
D.雾和霾与“干气溶胶”的物质关系密切
3.普通树叶的宽与长之比,蝴蝶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长度之比都接近 0.618。人的肚脐是黄金分割的黄金点,肚脐上下的比值是 0.618;人的膝盖至脚后跟与膝盖至肚脐之比为 0.618;咽喉至头顶与咽喉至肚脐之比恰好也是 0.618。人在精神愉快时脑电波频率下限是8赫兹,而上限是 12.9赫兹,上下限的比值接近 0.618。
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的主要是:
A.0.618是一个“奇妙”的数字
B.极致的美都有意无意地用上了黄金比例
C.最和谐,也是合乎美学的比率,是 0.618
D.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符合黄金比例
4.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上的纺锤树,中间粗,两头细,树身光秃秃的,只在树顶稀稀拉拉地长着几根枝条。这种树生长的环境很特殊,属于亚马逊河流域,一年之中,雨季湿润多雨,旱季十分干旱。纺锤树之所以长得枝叶稀疏,是因为它在旱季时要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,这样一直坚持到雨季来临时,纺锤树便会立刻行动起来,它伸展全身无数条根,美滋滋地把雨水喝个够。
这段文字寓意人们:
A.纺锤树很会过日子,它懂得把多余的雨水贮存在体内
B.遇到不利的环境,不抱怨,也不放弃,悄悄为自己充电
C.等到时机成熟时,自然可以“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”
D.让所有的人都刮目相看,才能赢得更高更好的发展机会
5.自古以来,壶是一种很实在的器皿,人们用它盛酒或水。人离不开水与酒,自然也离不开壶。如果我们温习一下历史,就会发现,那些封存的坛坛罐罐中最不胜枚举的便是壶。汉代的陶壶总是那样大模大样,它的器型像一个“容”字。我们从中见到了大度、质朴、从容。壶的本身就是一种器量。中国人十分倾情地创造着壶,仿佛是在创造着自己。
这段文字描述的主要是:
A.壶:工巧于心
B.壶人一相,神形兼备
C.艺人让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出神入化
D.中国人对壶的感觉,一直是很深情和入微的
参考答案与解析
1.【答案】A。标题既要体现文段的主旨,又要简短新颖,能够抓住人们的眼球。此文末句说明:科尔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和他所用的时间有很大的关联性。A项“时间与成功”恰当的点名了主旨,当选。C、D项只是文段所引申出的道理,不适合做标题。
2.【答案】B。文段主题词是“雾”和“霾”,A项不包含主题词,排除。C项只是对单个主题的概括,不全面,排除。文段只说到“霾”的产生和干气溶胶有关,所以D项不符合句意,排除。故选B。
3.【答案】D。文段第一句列举了自然界植物和动物某些比值接近 0.618的现象;第二、三句列举了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也接近0.618。全文是并列结构,意在说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符合黄金比例。故选D。
4.【答案】B。A项是文段直接体现的,并不是寓意,排除。C项在文段中并未体现“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”,排除。D项“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”也没有体现。故答案选B。
5.【答案】B。文段属于分—总结构,先引出“壶”在历史的记忆中不胜枚举,接着说明壶的器型和从中所体现出的做人的道理,最后一句点明主旨“中国人十分倾情地创造着壶,仿佛是在创造着自己”,即“壶人一相,神形兼备”,选B。